曼华考试网将会带领大家了解社会心理学试题,希望你可以从本文中找到答案。

2018年二级心理咨询师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8年二级心理咨询师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各位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考友们,精心为您整理了“2018年二级心理咨询师模拟试题及答案四”供您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祝您考试顺利!更多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的更新!

2018年二级心理咨询师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

1、 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意识和( C )。

A、社会角色

B、社会环境

C、社会行为

D、社会知觉

2、属于颜色特性的是( C )。

A、波长

B、光谱分布

C、明度

D、纯度

参考解析:颜色的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明度取决于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的比例,比例越小饱和度越高。

3、错觉是( D )。

A、幻觉

B、不能纠正的

C、定势

D、很难纠正的

4表象往往只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这表明表象具有B

A、可操作性

B、概括性

C、直观形象性

D、不稳定性

5、个体社会化从掌握( D )开始。

A、社会规范

B、社会角色

C、道德准则

D、语言

6、在个体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或人群,被称为( D )。

A、概化他人

B、一般他人

C、抽象他人

D、重要他人

7、看球赛时“足球流氓”扮演的社会角色属于D

A、规定性角色

B、自觉性角色

C、功利性角色

D、开放性角色

参考解析:按角色行为的规范程度,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8、容易导致归因变得越来越具有情境性的因素是( B )

A、社会角色改变

B、时间推移

C、自我服务倾向

D、观察位置

参考解析:影响归因的因素有四个: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9、同事之间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如QQ软件)进行的沟通属于(B )。

A、虚拟沟通

B、现实沟通

C、大众沟通

D、媒体沟通

10、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 B )。

A、发展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B、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C、发展和教学应齐头并进

D、发展和教学相互决定

1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A )。

A、中央前回

B、颞上回

C、中央后回

D、颞中回

参考解析:视觉枕叶、听觉颞叶、躯体感觉在顶叶,中央后回——视枕听颞躯感顶

躯体运动额叶在中央前回 ——躯动额叶在前回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

A、脑神经有13对

B、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与脊神经

C、植物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D、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

参考解析:从解剖看,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12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加副舌下全

从功能上,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植物)。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前者唤醒后者恢复或者维持安静

13、感觉适应是指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觉器官的感受性(C)的现象

A、下降

B、提高

C、发生变化

D、不变

14、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是D

A、概念

B、意识

C、言语

D、思维

15、大脑皮层角回严重受损会出现(A )的现象。

A、看不懂

B、说不出

C、听不懂

D、写不了

相关知识:

1)布罗卡中枢受损(左半球额下回,运动性言语中枢)

——表达性失语症。说话迟钝不连贯,能听能写能认字;(说不出)

2)威尔尼克中枢受损(颞下回,听觉性言语中枢)

——接受性失语症。听到声音不能分辨语音,不能理解字词;(听不懂)

3)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受损

——失读症。能看不理解。(看不懂)

4)书写中枢(额中回近中央前回)受损

——失写症。不能写字绘画,其他正常。(写不了)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题

名词解释

遗忘规律 P7 :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

(先快后慢:先遗忘的快后遗忘的慢)(先多后少:先遗忘的多后遗忘的少)

个性倾向性 P10:是个性中的动力系统,是最活跃的因素,对其他心理活动,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方向性和制动性的作用。

能力 P11: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饿个性心理特征。

复演说 P20: 人类个体的发展完全重复着人类种族进化的历程。

顺应 P29: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自我意识 P48: 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组成。

趋避冲突 P61: 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对一个目标产生了既吸引、又排斥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动机时,会产生趋向与排斥的动机斗争。

言语信息 P86: 指能用言语表达的信息,掌握用语词或命题陈述的事物名称或事实。

概念同化 P90: 以定义形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理解新概念,从而掌握新概念意义的过程。

迁移 P100: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前一种为顺向迁移,后一种为逆向迁移。

学习动机 P105: 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

信度 P128: 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即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多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

个体内差评价P136: 对同一个学生在同一学科领域不同能力的测验成绩或不同学科间的成绩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其优势和弱点,或者,对他前后不同时间的成绩进行比较,以了解其进步的情况。

晕轮效应 P150: .(又叫成见效应,或概面效应)当一个人对某人产生了良好印象或不良印象后便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很好或一切都很差,形成了某种成见,好象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化了。

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 P151: 由于受社会影响,对于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叫定型化效应。

从众 P166: 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在认知或行动上表现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公平理论 P207: 是美国心理学家于60年代提出的,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他所得到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自己与他人收入的比较)的影响。

简答题

心理的实质 P2: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

(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知觉的一般特征 P5: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P31:

(1)阶段性;(2)连续性;(3)顺序性;(4)联系性;(5)差异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P32: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心理发展的动力 P36:

在儿童和青少年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征 P44:

情绪和情感丰富多彩,复杂多样;

情绪、情感不稳定,易激动,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表现具有内隐性、文饰性与表现性并存;

情绪的心境明朗化;

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一个方面;

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并逐渐成为个性特征的一部分。

动机冲突的类型 P61:

(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

影响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P90:

(1)经验与智力;(2)本质特征与无关特征;(3)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4)变式与比较。

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P97:

(1) 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豁朗阶段;(4)检验阶段。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P101:

理论: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的特点有可利用性、巩固性、清晰性。

教学含义:“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问题。为此: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一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改进教材呈现,促进迁移。应根据“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组织与呈现教材。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P153 :

(1)交往动机的迫切性;

(2)交往的对象以同龄人为主;

(3)交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

(4)交往的标准。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P156:

(1)平等尊重原则;(2)互利互惠原则;(3)信用原则;(4)相容原则。

心理健康的标准 P173:

(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健全;(4)行为正常;(5)人际关系良好;(6)自我意识明确,并能悦纳自己;(7)与社会生活协调一致。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P200: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

(2) 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大学教师激励的基本原则 P209:

(1)三种动力同时发挥作用;

(2)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3)与大学教师的需要特点相适应。

教师的职业特征 P219:

(1)教师劳动是示范性的劳动;

(2)教师劳动是复杂的劳动;

(3)教师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

(4)教师劳动的独立性与群体协作性;

(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并举,是大学教师工作的突出特点。

教师的角色 P224:

(1)教学的设计者;(2)学习的指导者;(3)知识的传授者;

(4)言传身教的教育者;(5)学生集体的领导者;(6)伙伴与师长;

(7)人际关系的协调者;(8)心理辅导人员。

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有哪些 P257:

(1)感染功能;(2)暗示功能;(3)同化功能;(4)激励功能;

(5)心理调适功能。

论述题: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P113:

动机的培养方法:

(1)进行人生观和学习目的的教育;

(2)发展学习和专业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4)因势利导,利用动机的迁移。

动机的激发方法:

(1)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2)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开展竞赛、评比活动;

(3)适当运用奖励与惩罚手段。

如何维护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卫生的途径与方法 P188:

一、学校教育与管理应符合心理卫生的要求:(1)高校教育应该注意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2)教育工作必须符合心理卫生的要求;(3)学校的生活管理与校园环境应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引导大学生注意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卫生:(1)宣传与普及心理卫生知识:(2)教育学生注意用脑卫生;(3)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4)合理调节情绪,正确对待挫折。

三、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

教师的心理素质/试述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P227

一、教师的情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这是教师首要的基本心理素质。

二、教师应具备的意志品质:

(1)明确的目的性;(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的坚定、沉着、耐心和自制力;(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三、教师的一般能力与教育能力:

1.一般能力包括(1)敏锐的观察力;(2)良好的记忆力;(3)良好的思维品质;(4)丰富的想象力;(5)良好注意品质。

2.教育能力包括(1)组织教学的能力;(2)言语表达的能;(3)教育机智(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分寸) 3.教育科研能力。

四、教师的人格特征:(1)客观的自我意识;(2)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3)良好的性格。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P242

一、观摩和分析;

二、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学);

三、教学决策训练;

四、教师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1.反思的成分:(1)认知成分;(2)批判成分;(3)教师的陈诉;

2.反思的环节:(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

(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的验证阶段。

3.反思的几种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浙江省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一)试题5

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选项中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团体过程的是()

A.归因问题

B.侵犯行为

C.种族偏见

D.社会交换

2.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

A.实验心理学

B.民族心理学

C.个体心理学

D.分析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在()

A.1895年

B.1897年

C.1908年

D.1924年

4.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

A.学习理论

B.诱因理论

C.认知理论

D.角色理论

5.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到其某一特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低。()

A.扫帚星效应

B.慈悲效应

C.晕轮效应

D.正性偏差

6.“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是指()

A.自我图式

B.自我概念

C.自我觉知

D.自我确认

7.在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的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

A.自我障碍

B.自证预言

C.自我检控

D.自我确认

8.我们常常认为浙商善于商谋、讲求实效、开拓创新,这实际上指的是一种()

A.个人图式

B.团体图式

C.角色图式

D.自我图式

9.归因风格理论是由创立出来的。()

A.Kelly

B.Weiner

C.Heider

D.Abramson

10.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的一系列行为。()

A.成功

B.倒退

C.进步

D.失败

11.以下关于遗传和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提供发展空间

B.遗传决定个体人格发展

C.环境能改变遗传因素

D.遗传和环境互不干扰

12.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包括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帮助和()

A.年龄的影响

B.性别的影响

C.环境的影响

D.气候的影响

13.侵犯行为从效果上来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A.有益社会行为

B.协同社会行为

C.有害社会行为

D.亲社会行为

14.以下选项中属于态度的间接测量方法的是()

A.问卷法

B.投射技术

C.自陈法

D.行为观察法

15.认知因素对态度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认知影响态度形成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

A.理论行为理论

B.有计划行为理论

C.认知失调理论

D.认知行为理论